糖尿病新解讀 專家倡個人化治療
相信市民大眾對糖尿病有一定認識,亦了解有一型及二型之分。不過今年3月在醫學期刊《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出版的一項北歐大型研究卻打破此一說法。研究人員指,糖尿病可根據病情和病理特性,細分為五大類,細分個案有助治療越趨個人化,進一步提昇治療成效。
該項研究有近一萬五千名糖尿病人參與,並控發病年齡、體重指標(BMI)、糖化血紅素值、胰島素分泌及抗阻、GAD抗體檢查等六個指標,歸納出五大類別(參考文末圖表)。
二型糖尿病表現各有不同
現行的糖尿病分類大致分為一型糖尿病及二型糖尿病。研究提出的第一類別,即傳統的一型糖尿病。患者一般較早發病、血糖較高或有酮酸中毒的情況,而且體重較輕,治療方法為直接補充胰島素。
至於第二至第五類別,包含了不同類型的二型糖尿病。臨床所見,二型糖尿病人的表現多變,或肥或瘦,發病年齡亦有早有遲。故治療前需要因應病人的發病年齡、體重及血糖高低等,評估屬於胰島素抗阻或胰島素分泌不足,以制定出針對性的個人化治療。糖尿病人最常見的疑問是:同樣是二型糖尿病,為何自己用的藥和其他人不同?顯然,糖尿病治療及用藥並不是單一方程式,例如報告中第二類別、體型較瘦的糖尿病人,是由於缺乏胰島素,單靠戒口、做運動或者服藥根本無助改善,需提早注射胰島素控制。相反,第三類別的病人患病由於胰島素抗阻,即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足,需處方增加胰島素敏感度的藥物控制血糖水平。
認清胰島素問題對症下藥
當有年過50歲,體型肥胖的二型糖尿女病人,由於病情複雜,故醫生將她的口服降糖藥,由一種增至三種,包括以二甲雙胍、磺胺尿素類及DPP4抑制劑,但其糖化血紅素仍維持在10.1%(理想值是<7%),後來更加入胰島素。可是即使如此,數值只是微跌至8.1%,仍然未如理想。她的問題其實是超重和胰島素抗阻,所以在將胰島素轉為針對改善體重的降糖藥後,終於令糖化血紅素成功降至6.4%。此病例反映治療重點該視乎病人不同的獨特性,處方合適藥物,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盡早診治減併發症風險
除此之外,研究報告亦提出不同類別的糖尿病人,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各異,例如第二類別併發糖尿眼的機會最高,第三類別則較大機會患糖尿腎。此一發現,有助醫生和病人提高警覺,加以預防。
不過,由於研究的對象只是北歐的病人鬥,亞州或其他歐美地區情況可能有別,所以糖尿病是否需要重新分類仍有待進一步研究。但起碼讓病人知道,糖尿病是很多樣性的,必須透過個人化的治療,及早對症下藥。
最新糖尿病五大類別
第一類別:嚴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即傳統一型糖尿病,成因是免疫系統失調令胰島素分泌減少。特徵是早發病、血糖高和體重輕。
第二類別:嚴重胰島素缺乏–病徵與第一類別很相似,同樣是胰島素缺乏,但跟免疫系統無關。
第三類別:嚴重胰島素抗阻型糖尿病–體型肥胖,有嚴重胰島素抗阻。
第四類別:肥胖導致的輕度糖尿病–與第三類別很相似,但胰島素抗阻和血糖問題不算嚴重。
第五類別:年齡相關的糖尿病–發病年齡較大,病情亦最為輕微。
Dr Joyce See Yun Yau
Specialist in Endocrinology, Diabetes & Metabo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