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治療 有助控制病情
糖尿病勿忽視
現今糖尿病有年輕化的跡象,出現不少未滿二十歲的年輕二型糖尿病患者,原因大多基於家族遺傳,或是本身體胖、欠缺運動、飲食無節制等因素,情況令人憂慮。內分泌及糖尿專科醫生丘思欣指出,只要在確疹初期積極進行治療,出現併發症的機會或能減少。
HbA1c控制得宜 達到治療目標
一般來說,正常人的HbA1c應低於7%,但這個指標因人而異,例如是剛剛確診患上糖尿病的患者,或是年約三十多歲的年輕患者,或本身已出現糖尿病併發症的病人,包括糖尿上眼、糖尿腎等微血管的併發症,治療目標便需更嚴緊及積極,盡量控制HbA1c在6-6.5%範圍,或有助減低併發症的風險。因此,丘醫生提醒,年輕的患者應盡量把HbA1c降低至以上水平,則發生併發症的機會會較少。另外,對於年紀較大,例如是七十至八十歲的患者,或是本身患有其他嚴重的疾病如末期癌症,HbA1c的治療目標可稍為降低要求,大概是7-7.5%。
積極治療 減低併發症機會
外國有大型研究顯示,若把一批在確診十年後才開始把HbA1c控制在理想水平的病人,與另一批早已開始控制HbA1c的患者比較,前者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機會較高,例如中風、心臟病等。丘醫生強調,患者越早積極進行治療,便能越早控制糖尿病,減低微血管或大血管方面的併發症。另外,丘醫生指出,越早開始控制HbA1c水平,亦能同時保護胰臟,或能減低疾病惡化的機會,甚至可延遲為患者注入胰島素。
臨床慣性 或有礙治療
現時全球無論是發展中的國家,還是先進的國家,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者的HbA1c並不達標,亦即HbA1c不低於7%。丘醫生分析,原因基於大多患者持有「臨床慣性」(Clinical Inertia),以致他們未能積極接受治療。部分患者會擔心服藥後,以後亦必須持續服藥,或是需要不斷增加用藥的分量;亦有部分患者抱有錯誤信息,認為服用的藥品會傷及內臟,例如肝臟或腎臟;部分患者則擔心服藥後會出現副作用,例如引致血糖低、食慾增加、體重增加等。丘醫生亦指出,經濟問題也是患者會考慮的因素之一,例如增加用藥分量或會增加經濟的負擔,而部分患者亦會為不同的服藥時間而感到混亂,因每種藥的服用時間或會不同,擔心自己不能依循醫生的指示按時服藥。
認清治療好處 及早控制糖尿病
丘醫生認為,對於有「臨床慣性」的患者,醫生可以嘗試教育病人,告訴病人及早控制HbA1c及達到治療目標的好處,例如是可以降低發生併發症的風險。另外,醫生亦會為病人選擇合適的藥物,盡量減少導致患者血糖過低的機會,或選擇能令患者減輕體重的藥物,並以醫生的專業糾正患者的錯誤觀念,例如部分患者擔心藥物會影響內臟,事實是若HbA1c未能及早控制,反而會影響腎臟或其他內臟的正常運作。另外,為求方便病人,醫生亦會盡量選擇每天只需服用一次或混合的藥品(藥物含有兩種或以上的成分),減少病人需要服用的次數和藥物的數量。
定期調整藥物 有助達治療目標
對於有「臨床慣性」的患者,醫生會於患者接受治療三個月後,再以驗血檢測其HbA1c是否達標,若不能達標,醫生需要再為患者調整藥物,例如增加藥物的分量,甚至注射胰島素,務求令患者的HbA1c盡早達標。丘醫生指,根據外國的大型醫學研究指出,雖然醫生建議患者接受治療後,每三個月便要檢測一次HbA1c是否達標,然後為患者調整藥物,但實際環境顯示,一般在患者接受治療兩至七年後,才會調整藥物,或注射胰島素,可見一般人對糖尿病的控制仍不理想。
而專科醫生和普通科醫生在為患者調整藥物方面亦有分別。比起普通科醫生,大部分專科醫生會較積極為患者調整藥物,特別是需要注射胰島素的患者。丘醫生補充,注射胰島素要視乎患者的治療情況而定,例如當病人已在服用兩至三種的藥物,但HbA1c亦未達標,或是對於在初確疹時,HbA1c已經偏高(高於9%)的患者而言,注射胰島素也是其中一個治療的考慮方案。
因人而異 宜對症下藥
治療二型糖尿病的藥物種類有很多,醫生在為患者選擇藥物時,會視乎患者個別的身體情況而定,例如若患者體胖,大多是抗拒胰島素的體質;若患者體型瘦削,胰島素不足的機會比較大,因此需要為患者選擇適合的藥物。另外,丘醫生指出,患者每天的血糖水平可以顯示出患者的身體情況,例如若患者用餐後的血糖水平偏高,醫生會為患者調配有助降低餐後血糖水平的藥物;若患者空腹時的血糖水平較高,醫生會為患者調配有助降低肝糖製造的藥物。丘醫生續指,醫生在為患者調配藥物時,亦會盡量選擇較少副作用的藥物,變相減少患者出現血糖低的風險,同時藥效持續時間亦是其中一個考慮因素,理想的藥效持續時間為三至五年。丘醫生補充,若患者本身患有其他疾病,例如腎衰竭、肝功能較差的患者,亦會是醫生為患者選擇藥物時的其中一個考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