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要妥善治療疾病,不但要找出致病源頭,從根本開始改善生活習慣,也要配合既整體而全面性的治療;若掛一漏萬,治療效果只會事倍功半。眾所周知糖尿病患者要減少併發症出現的風險,一定要透過飲食、運動及藥物配合,妥善控制各項血糖指數,缺一不可。無奈許多糖尿病患者只知集中處理空腹血糖,卻忽略了餐後血糖的重要性,增加了併發症出現的危機。今期就請來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講解餐後血糖過高的成因以及控制方法,讓患者對糖尿病有更全面了解。
預防糖尿病併發症 餐後血糖莫輕視
糖尿病患者最需要注意的事項,就是要好好控制身體各項血糖指數,讓血糖保持平穩水平,維持身體在正常的狀態,以便有效降低併發症出現的風險。惟有些患者成功控制空腹血糖(FPG),惟忽略了餐後血糖(PPG)的重要性,增加了出現心血管疾病的危機。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丘思欣指出,新一代胰島素如「摩登胰島素」(或稱胰島素類似物),在控制餐後血糖效果遠比舊一代理想,其預混型更可減少每日注射次數,有助患者建立既健康且豐盛的生活。
由糖尿病所引起的併發症多不勝數(附表一),包括因視網膜出血而影響視力甚至失明,腎功能下降或出現蛋白尿而導致腎衰竭,需要洗腎;另血糖高也會破壞手腳的周邊神經腺,從而出現麻痹及刺痛感,皮膚較容易出現損傷及潰瘍,傷口也較難愈合,嚴重者需要截肢來保命。有關心血管的併發症也可不容忽視,皆因有機會引發心臟病及中風,增加死亡的風險。
附表一: 糖尿病引發的部份併發症
器官 | 影響 |
眼睛 | 視網膜出血,黃斑點病變,影響視力,或導致失明 |
腎 | 蛋白尿、腎衰竭,或需要洗腎 |
手腳 | 傷口難以愈合,或需要截肢 |
腦部 | 中風 |
心臟 | 冠心病、心臟衰竭 |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丘思欣表示,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妥善控制身體各項血糖指數,以減低併發症出現的風險。即使在併發症未出現前,不穩定的血糖也會影響患者的健康,「如血糖過高,會出現疲倦、無精神、多小便及口渴現象,而血糖過低都更會有頭暈、休克甚至昏迷現象,不利患者的健康。」
控制血糖指數 餐後血糖猶為重要
要防止因糖尿病出現的併發症,維持血糖在正常水平為不二法門。其中糖化血紅素(HbA1C)要維持在7%或以下;「篤手指」的空腹血糖要保持在 6mmol/L 以下,餐後兩小時的血糖在 8mmol/L 以下 ,另外其他的高危因素如血壓、血脂及膽固醇等也要達標1 。
不少患者透過藥物成功控制空腹血糖,但卻忽略了維持餐後血糖穩定,「根據多項醫學研究顯示2,3,4,餐後血糖過高,較大機會出現心血管疾病,因此患者不能只顧控制空腹血糖,餐後血糖也同樣重要。」丘醫生指出,餐後血糖過高成因甚多,可以是進食過量,或進食高升糖指數的食物,或是因患者的胰臟功能衰退,胰島素分泌不足,令空腹及餐後血糖出現較大差距,「特別是糖尿病較嚴重的患者,因胰臟功能已減弱,未能於進食時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以降低餐後血糖,即使增加口服藥都幫助不大。」
新一代胰島素 控制餐後血糖效果良好
治療糖尿病最常見藥物當數注射型胰島素,當中新一代胰島素包括「摩登胰島素」(Modern Insulin)或稱胰島素類似物(Insulin Analogue)在控制餐後血糖的效果,比舊一代大為改善。丘醫生解釋,新一代的胰島素較舊一代的生物合成人體胰島素更有效模仿人體的生理運作。以長效為例,每注射一次已可有效24小時,把血糖控制在相若水平,比舊一代的中長效胰島素要注射兩次為方便,加上其胰島素的釋放沒有高峰值,即使患者沒有進食,出現血糖過低的風險也較少。此外,新一代胰島素中的速效胰島素,起效時間只需大約15分鐘,比舊一代的短效胰島素要30分鐘為快,「新一代胰島素也較能配合人體在餐後一兩小時血糖最高時發揮作用,對控制餐後血糖的效果比舊一代更理想。」
預混型胰島素 更為方便
有些病人需要一天注射多次胰島素以控制血糖,以新一代胰島素為例,患者要每日三餐前注射速效胰島素以控制餐後血糖,另要每日注射一次長效以穩定全日的血糖,共需「3+1」合共注射四次。但若患者平時進食較定時及定量,可考慮使用包含了速效及長效的預混型胰島素,以減少注射次數,讓日常生活更為方便,「有固定比率的預混型胰島素較為適合一些不經常改變進食份量及時間的患者,胰島素可於早餐前及晚餐前注射,每天注射次數可減至兩次,讓日常生活較為方便。」
小貼士:年年驗身 自行檢驗 飲食運動
丘醫生建議,糖尿病患者要每年進行併發症評估,特別要做針對眼、腎、腳及心血臟的測試,以評估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患者每日亦要自行進行俗稱「篤手指」的血糖測試,以監察藥物、食物及運動對血糖的影響,從以調較食物及藥物的分量。運動有助降低血糖,但若運動後出現血糖偏低,便需在運動前進食或調較藥物劑量。
控制飲食亦是穩定血糖的不二法門,特別要避免進食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如糯米、白飯、西瓜、龍眼、荔枝、包裝果汁、汽水等。肥胖的患者最重要是減輕體重,因為減肥絕對有助控制血糖,每星期做至少150分鐘帶氧運動,都有助控制血糖在理想水平。
-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 Global guideline for type 2 diabetes. 2012. Available at: https://www.idf.org/sites/default/files/IDF-Guideline-for-Type-2-Diabetes.pdf. Accessed Mar 19, 2015.
- The DECODE Study Group. European Diabetes Epidemiology Group. Diabetes Epidemiology: Collaborative analysis Of Diagnostic criteria in Europe. Glucose tolerance and mortality: comparison of WHO and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gnostic criteria.Lancet 1999; 354:617–621.
- Hanefeld M, Fischer S, Julius U, et al. Risk factors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eath in newly detected NIDDM: the Diabetes Intervention Study, 11-year follow-up. Diabetologia 1996;39:1577-1583.
- de Vegt F, Dekker JM, Ruhe HG, et al. Hyperglycaemia is associated with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the Hoorn population: the Hoorn Study. Diabetologia 1999;42:926-931.